一个改变未来的决定
 A Decision to Change the Future

186 0198 0041

豆瓣9.1分国产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 -- 芬兰教育再次刷屏朋友圈

首页    今日热点    豆瓣9.1分国产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 -- 芬兰教育再次刷屏朋友圈




九月开学季,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在朋友圈刷屏。知名记者周轶君以两位孩子的母亲和教育从业者的身份,走进六个国家的课堂、校园、家庭,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、老师和家长切身交流。








周轶君,国际议题写作者。




曾以全球唯一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区女记者的身份,带来许多一线的战事报道。更被大家所熟知,应该是通过《圆桌派》,她是常驻嘉宾。




她这次以两个孩子妈妈的身份,遍访六国之后带来的纪录片《他乡的童年》。这片子目前在优酷更新了两集,前几日芬兰篇刚刚上线。







当她来到芬兰的时候,会有什么样的感触?完整节目时长将近一小时,建议大家收藏下来,和小孩一起观看。但达达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很有感触的点。




平等




贫富差距在每一个国家都会存在。但在芬兰,贫富差距不会影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。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是平等的,无论小孩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,还是远在北极圈的罗瓦涅米长大,都能接触到高素质的教师,遵循平衡的课程大纲,使用高质量的教材。







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,学生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。校长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吃免费午餐;他认为,芬兰教育系统的秘密武器是教师培训和已经实行70年的免费午餐。









平等还体现在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打扮。你会看到头发染成绿色或者粉色的老师,也会看到穿着女巫装的学生。








平等意识在芬兰人的思想中是深入骨髓的。如果你问一个九岁的男孩,什么是成功?他觉得,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。







独立







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指导,自由选择授课方法。如果一个学生暂时不擅长某个学科,老师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问题,根据学生的兴趣改变教学方式,帮助学生找到他擅长之处。




小学五年级之前没有任何考试,老师只会评估学生如何以个人、搭档和小组为单位学习,以及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。如果孩子们认真完成作业,老师甚至会给孩子送越狱卡。如果某天他们实在不想写作业,就可以使用这张越狱卡,老师不会通知家长 -- 因为小孩要学会,完成作业是自己的责任。







趣味




节目组采访的时候,老师通过现象教学,让三年级的孩子学会“时间、年龄与我自己”。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教育的项目,里面涉及了艺术、数学、生物知识和芬兰语言文学的知识。







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和年龄,老师带孩子们去老年人康复中心。老师说,将来孩子们会忘记这些数学课,科学课,但是他们会记得学习这个项目时和老人的对话。







审美与创造




周轶君在节目中提出了一个问题,创造性到底是通过教育获得的,还是天生的呢?“愤怒的小鸟“创始人皮特认为,芬兰老师并没有在教,而是孩子们在学习。








例如,在节目组参观的课外兴趣班,孩子们在为空难幸存者设计建筑。他们需要通过自己学习如何黏贴不同的材料,学会掌握平衡等知识来完成设计。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欣赏建筑,掌握基本的建筑原理。








节目里还采访了中、芬家庭,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芬兰的社会福利,这里先不一一列举。芬兰的高福利保证了社会没有那么激烈的竞争,每个人都是互相尊重的独立个体。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竞争,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。










最让达达动容的部分,是在片尾。


老师拉妮带着学生去康复中心,让孩子和老人们一起作画。这个过程没有指导、没有评分、没有比较。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肆意挥笔。

这是自称「不会画画」的周轶君成年后第一次握笔、观察、表达。





在知道邻座老太太从未学过画画,但几十年来依然坚持爱好,在听到拉妮老师道出绘画这件事本质的时候,她心生感触,委屈地哭了。









因为她像太多中国孩子一样,从小到大反复经历着一件事——被否定。



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吧。需要说服自己接受,那些微笑鼓励我们学说话、学走路的父母,和打压、挫败我们兴趣、爱好、能力、选择的,往往是同一个人。


虽然国情不同,但就像周轶君在结语时说道,或许不能马上学习到所有芬兰教育的优秀之处,但依然值得从家庭和个人层面上借鉴。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,让他们保持好奇。因为,未来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。





2019年9月16日 11:28
浏览量:0
收藏